《可可托海情怀》人物传记连载 | 吴传志:哪里需要哪里搬​

  • Published2025-11-04 22:50:54

《可可托海情怀》一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哪里需要哪里搬

——记原可可托海矿务局财务干部吴传志

“我在可可托海就是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这是组织的需要 。只要有饭吃 ,在可可托海哪里干活都是干 。这是我的需要。”这话很朴实 ,却有着可可托海人都有的深情和忠诚。

1960年7月吴传志去辽宁本溪钢铁公司学习途经北京留影

春风吹过做红柳

“妈,我要上青海去!”正在四川资阳读高二的吴传志很认真地对母亲说。

母亲一脸疑惑 ,看着吴传志 ,心里犯嘀咕:是啊 ,在缺粮少吃的年代, 几个孩子怎么拉扯大啊!自己出门求生活 ,也是一种出路 ,可吴传志是家 里的长子 ,也是家里唯一读书的人 。青海在哪里?有多远?父亲都不知道。那地方没听说过 。越没有听说过 ,就越说明不在跟前 ,那就在很远的地方。

母亲轻声叹了一口气 , 良久 ,才问:“做啥子去?”

“ 到那里上大学 ,石油学院 ,早读出来早挣钱。”吴传志把青海那边过来的人的话学了一遍。

母亲又是好长时间没有吭声 。他是在反复掂量:是啊 ,这也是两全其美的法子啊!可 … …

命运跟吴传志开了一个玩笑 。1962 年 4 月下旬 ,他到了青海 ,这时候正是大西北春暖花开的时节 。吴传志看到漫山遍野的百花 ,感到沁人心脾的舒畅 。他哪里知道 ,他来到青海 ,正赶上全国一部分大学关停并转 ,青海石油学院成为空中楼阁。

“走!”吴传志对其他几位同行的同学说。

“往哪里走啊?”几位同学茫然地问。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咱就借着春风吹过玉门关去 ,到新疆去!”吴传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同学们犹豫不决 ,没有言语 。而吴传志背起行囊 ,辗转走过玉门关,到了新疆第一站——哈密。

又是一年春风劲 。在哈密折腾了一年 ,有着四川人天生豪爽性格的吴传志找到了可可托海矿务局在哈密的招工处。

“ 我去你们 111 矿!”这天 ,他对招工的干部说 。在回答招工干部问题时 ,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们 111 矿 ,三个‘ 1 ’,顶天立地 ,杠杠的。”

可可托海矿务局招工干部看他是高中生 ,说话利落爽快 , 幽默风趣, 表上填写的字也漂亮 ,就说:“我们那里比较远 ,但风景很漂亮 ,也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

“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吴传志腰杆一挺 ,拍着胸脯, 摇头晃脑地念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名诗 。招工干部是老军人转业的 ,枪 林弹雨后 ,学了一点文化 ,但这些咬文嚼字的东西听不懂 。吴传志也没有想让他听懂 。再说了,吴传志此时还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和政治抱负,只是想 找个吃饱穿暖的地方,不给原本拮据的家里添麻烦 。他不想被时间废了,更不想被废回老家 。无颜见家乡父老啊!他就喜欢这么轻松快乐地生活着。

“ 111 ”是什么地方?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以数字命名的地方 。在上学的 时候 ,地理老师也没有提起过“ 111 ”这样一个地方 。他还是小心地问了一句:“‘ 111 ’在哪里?”

“在阿勒泰那边 ,你就别多问了。”招工干部说。

吴传志跑到新华书店 ,在地图上硬是没有找到“ 111 ”这么个地方 。但 找到了阿勒泰 。妈呀 ,就在中国的鸡尾巴上!老师说过 , 中国的地图就像 一只雄鸡 ,从地图上看 ,也真的非常像 。听人说,“ 111 ”是个地名代码,

是个保密的地方 。越神秘 ,越刺激。

这一夜 ,吴传志没有睡着 ,他急切地等着招工干部通知他去“ 111 ”。他就喜欢这样的地方,他就喜欢这样的神秘感,他想看看那鸡尾巴上有什么。

和巴蜀一样的山山水水?像青藏高原一样的辽阔?像哈密一样戈壁茫茫?

穿过吐哈空旷无际的戈壁 ,穿过奎玛两河流域广袤的绿洲 ,穿过井架 林立的克拉玛依油区 ,走过飞沙走石 、怪影迷离的魔鬼城 ,终于走进了阿尔泰山。

这是怎样的一段路?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太漫长 ,走了整整四天 。太心焦了 ,真的去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11 ”是不是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如果待在这里 ,这辈子怎么再见巴山蜀水 ,再见父母家人?

车子终于到了目的地 ,吴传志没有下车 ,站在解放牌敞篷汽车上向四 周张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绵延起伏的大山 , 司机说那是阿尔泰山山脉, 那些小山是小钟山 、神鹰峰 、骆驼峰……山下山上依次生长着绿叶婆娑的 白桦树 、翠绿的青松 、高高的白杨树 、茂盛的云杉 ,它们竞相夺奇 。一条河从小镇前面流过 。司机说那是额尔齐斯河 , 时而轻慢舒缓 ,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时而奔腾咆哮 ,像一个勇敢的王子 。这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这条河 ,地理老师讲过 。吴传志一下子情绪来了 。他是同学们中第一个看见额尔齐斯河的人 ;老师只能讲讲额尔齐斯河 ,却没有福分看见, 也喝不上额尔齐斯河的水 。这里也有巴蜀一样的山水啊!竟是一个人间仙境啊!他的疲乏和失意一下被河水冲走了 。他一身轻松地跳下车 ,跟着招工干部走进了小镇 ,走进了新的天地 ,走进了新的生活。

安顿好后 ,吴传志迫不及待地爬上山 ,下到河 。他迫不及待地给家里和同学写信,讲述这里的美山美水,解释这里为什么叫“111 ”。他,吴传志,乘着春风,走过了玉门关,在大漠边缘的深山做起了一棵顽强的红柳。

吴传志(右一)在哈密老乌车站与同事合影

“ 只要有饭吃 ,干什么都行!”

吴传志很朴素 。朴素到什么程度?那几年 , 刚来可可托海的他常说:“这年头 ,只要有饭吃 ,到哪儿都行 ,干什么都行。”

他是饿怕了 。他上初中的时候遇到饥荒 ,红苕叶子吃过 ,桑树叶子吃 过 ,麦糠吃过 , 山坡上河沟里的野菜吃过 ,甚至连树皮都吃过 , 吃得眼睛发绿 、脚发肿 。家里也想给他吃一碗米饭 ,可是得有啊!

他想走出来 ,想早点毕业 ,想早点工作 ,就是为吃上一口饱饭 。可可托海这里就可以满足他的肚子。

“吴传志 ,你是去开车还是去修车?”

吴传志当然想开车 ,那是技术活 ,但是想就能想得上?他只得去学修车 。他对征求意见的同志说:“你这问我等于白问一样。”看了看征求意见的同志 ,他又诚恳地说:“只要有饭吃 ,干什么都行。”他去做了修车工。

修理汽车 ,在吴传志的认识里 ,就是一片空白 。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汽车 ,更不要说修理了。

那时的可可托海矿务局有很多汽车 ,有国外产的 ,也有国产的 。但那 些汽车性能都没有现在的先进,再加上可可托海是矿区,路况很差 ,拉的 又都是沉重的矿石 ,司机都想多拉快跑 ,车子经常出现故障 ,维修工作很繁重 。当时修理条件也很差 ,修理工几乎每天都是一身尘土 ,两手油污。

一天 , 刚修完车的吴传志走在街上 ,打算去商店买点日用品 。一位从他旁边走过的姑娘一边用手在鼻尖扇动着 ,一边说:“真脏 ,难闻死了 ,一股柴油味。”

吴传志回忆那时的情形 ,说:“顾不了那么多 ,累了 ,就对着大山吼几声 ;脏了 ,夏天就跳到河里洗个澡 ,冬天就在雪地里打几个滚。”

没过多久 ,领导找到吴传志 ,要他去三矿 ,那里需要汽车修理工 。他学着电影《列宁在十月》 里的台词 ,变着语调 ,半开玩笑地问领导:“面包会有的?”

“ 一切都会有的。”领导也学着电影里的台词 ,还吊着吴传志的胃口比 画着说,“还有古丽。”维吾尔语里,“古丽 ”是“鲜花 、漂亮 ”的意思 ,一般用作姑娘的名字。

吴传志听了 ,手一摆 ,说:“古丽就先不提了 ,只要有饭吃 ,去三矿就去三矿。”

三矿离可可托海很远 ,在大山里面 ,进出一次很不容易。

吴传志买了一双大头鞋和一件羊皮大衣 ,做好了在三矿长期工作的准备。

一位在三矿工作过几年的老乡说:“那些都没有用 ,那里最冷时近零下50 摄氏度 ,鼻涕一出来就结成了冰棒 ,人就变成了蜡像。”

吴传志想起了一句诗,“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调侃说:“你这个 家伙不是也活着回到可可托海了吗?我如果不去 ,就会被你看不起。”他去了 ,去得很坚决。

有句俗语说得好:“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天 ,可可托海镇银行的行长 邵家芳找到可可托海矿务局 ,点名要吴传志到银行工作 。这是吴传志做梦 都没想到的事 。原来邵行长找到矿务局劳动部门 ,查看了人员档案 ,发现三矿有一位高中生 ,还参加过会计培训班 ,这是现成的可用之人啊。

吴传志确实参加过会计培训班 。刚到哈密的时候 ,他参加了哈密钢铁 厂的会计培训班 。可英雄无用武之地 ,结业后 ,他被派去离哈密市区很远的大山里 ,在那里的雅满苏铁矿当了开矿工人 ,很快又回到哈密钢铁厂当取样工 ,接着在哈密钢铁厂当天车工人。

就这样 ,他在银行工作了八年 。这八年 ,算是吴传志春风得意的八年, 用现在的话讲 ,他是白领了 ,再也不用钻到车底下去卸螺丝 ,拧扳手 ,拆零件 ,换配件 ;不用对着山峰吼 ,不用跳到河里洗澡 ;也用不着戴着柳条矿帽下到矿井里去 ,吃那呛人的粉尘 。他身上没有了柴油味和尘土味 ,可以衣冠整洁地走在街上 ,可以干干净净地坐在银行柜台里。

一个高中生 ,一个参加过会计培训班的人 ,一个银行职员 ,这在几万人的可可托海小镇那是凤毛麟角 。他的职业是可可托海人羡慕的职业 ,他成了人们羡慕的人。

1971 年 ,银行系统机构调整 ,凡是原先在可可托海矿务局工作的人员都要回到矿务局 。矿务局领导对他说:“一下子回来这么多人 ,也不好安排 ,你就先去配电所吧。”光鲜了几年的吴传志又回到了可可托海矿务局,在配电所当了一名配电工。

“ 只要有饭吃 ,哪里都行。”吴传志依旧和以往一样 ,很乐观地说。

没过多久 ,矿务局又把他调到矿务局会计科 。他成了一名机关干部 。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这十几年里 ,他认认真真 ,兢兢业业 ,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同事们说:“老吴对工作总是那么认真 ,不计较 ,不要求。”

吴传志也还是那么朴素地说:“干好自己的这份工作 ,就是饭碗 ,有饭吃比什么都强 ,还计较啥子嘛!要求啥子嘛!”

1984 年 ,可可托海矿务局为了开拓新的领域 ,在可可托海镇 60 公里外的喀拉通克建起了铜镍矿 ,吴传志又被调到喀拉通克铜镍矿业公司负责财务工作。

等铜镍矿一切按部就班了 ,他又要求回可可托海小镇 。当组织问及为 什么要回可可托海时 , 他说:“我喝惯了可可托海的水 , 可可托海的水养人。”

那时他的工资也就 50 多元钱 。以前爱人在矿上拣矿石 ,拿个计件工资,后来这份工作没有了 ,生活真是捉襟见肘啊。

吴传志是凡人 ,对家人有着很深的感情 ,对养育了他一家人的可可托海有感情 。这是普通人朴素的梦想。

从此 ,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可可托海小镇 ,一直工作到退休。

1982年吴传志(左二)和老同事在可可托海矿务局机关二支部门口合影

1993年吴传志(右一)任矿务局劳动服务公司财务经理时与同事合影

感谢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 ,不是海 , 只是个地名——一个长期被“ 111 ”代替的地名,20 世纪 80 年代才在中国地图上重新标出“可可托海 ”四个字。

可可托海有条河 ,就是额尔齐斯河 。这里是这条河的源头。

吴传志深情地把额尔齐斯河叫母亲河 。他的家乡资阳也有一条河 , 叫沱江。

有人说 ,额尔齐斯河是送子河 ,有的外地人原来不怀孩子 ,到了可可托海就有了 。这是传说 ,没有什么依据 ,更没有人去考证。

反正吴传志有四女一男五个孩子 ,他自己也调侃地说:“我有四千二百五啊!没有可可托海 ,就没有我这四千二百五呀。”

这“ 四千 ”就是指四个女儿 ,女儿是千金啊。“二百五 ”指的是儿子, 男孩天生顽皮 ,名字叫得土 ,就是“ 二百五”。以前的人在给孩子取小名时 ,就爱叫个狗剩 、毛头 、狗娃什么的 ,贱名好养活。

改革开放的年头 ,可可托海矿务局也不可避免地遭遇阵痛 ,人们千方百计调到外省 ,调往乌鲁木齐 。也有人劝吴传志走 。可可托海很多人就是很纳闷:吴传志也算是个读书人 ,在早期的可可托海算是凤毛麟角的知识分子 ,工作也兢兢业业 ,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在财务这方面也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为什么就不走出去另谋高就?他说:“我哪儿也不去 。可可托海是养穷人的地方 ,我就在这里 ,只有在这里 ,才能养活我一大家。”

吴传志没有走 ,他告诉孩子 , 咱们家人多 ,走了 ,吃饭是问题 ,没有 地方养得起 。可可托海有山有水有地 ,水里有鱼 ,山上有地木耳 ,可以在 房后开地种菜 。吴传志和爱人还真在房后开了一小块地 ,基本解决了夏天一家人吃菜的问题。

吴传志没有走 ,他告诉孩子 ,这里是父母奋斗一辈子的地方 ,青春和 热血都洒在了这里 。这里是养育他们的地方 ,将来要记住这个地方 , 即使今后远走高飞了 ,也不能忘记这里 ,要回来亲亲这里的山山水水 ,摸摸山石 ,喝口河水 ,心里才踏实 ,才回肠荡气 ,走下山路 ,脚下也踏实坚定。

吴传志夫妻俩是非常普通的职工 ,过着一日三餐的简单生活 。等他的 几个孩子都先后考上了大学 ,去了上海 ,去了深圳 ,去了乌鲁木齐 ,人们才悟出了他的人生哲学 ,佩服地说:“可可托海最明智的人 ,就算老吴了, 人家就是把孩子一个个培养出来了。”在可可托海 ,把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的 ,可能没有出其右的。

几个孩子不管在哪里上大学 ,吴传志都要他们回到可可托海过年 。他总是对孩子们说:“这山 ,就是你们的脊骨 ;这水 ,就是你们的血脉 。没有 可可托海 ,就没有你们的今天 。走得再远 ,一定要挤出时间 , 回到可可托海走走看看 ,亲亲这里的山山水水。”

多少年过去了 ,孩子们都记着吴传志的话 , 只要回到新疆 ,都会回到可可托海 ,亲亲那里的山山水水 ,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 ,摸摸石头 ,撩撩河水 。他也一定会陪着 ,去亲近可可托海的一切。

1978年吴传志一家全家福照

吴传志和爱人王菊芳1968年在可可托海人民银行门口合影留念

(文/吴永煌)

本书主编简介

钱建军,女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新疆文联委员,新疆党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作家协会理事,曾任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两届人大代表,创作出版,小说,报告文学三百多万字。著有《诗意栖居柯柯牙》《人民勤务兵》《心路》等、主编:《可可托海情怀》《可可托海简史》、《十月散章》《岁月无痕》等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题材的文学作品数十部。作品散见于厦门文学,民族文学、民族文汇、西部、石油文学、喀什噶尔文艺、博尔塔拉文艺等杂志。

长篇报告文学《诗意栖居柯柯牙》获新疆第七届天山文艺奖。

原标题:《《可可托海情怀》人物传记连载 | 吴传志:哪里需要哪里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