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释来了:小孩能看到“鬼”竟然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样的事不止朋友一个人遇到过。
网友“yidi怡迪”说家里两岁看见墙角有位老爷爷……
网友“mechajohnwayne”也有类似的经历。
看着这些“恐怖故事”,我儿时的恐怖记忆也浮现了出来……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一个人去上厕所(那时候家里厕所与房子是分开的),忘记带手纸,于是叫姐姐帮我送手纸。
途中,我听到厕所门口有什么人来的脚步声,就以为是姐姐来了,然后朝背后伸手去接纸——
结果过了好一会也不见纸递到手上,就大声说道:别逗我了,快给我,脚麻了。
这时候,老远传来姐姐的声音:谁逗你了,我刚拿上纸正要过去呢?
吓得我屁股都没擦就跑了出来……
哭了两个小时才止住……
难道传说中的小孩能看见“大人看不见的东西”是真的?
好了,越说越邪乎了。
大家别自己吓自己了!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鬼!
那小孩能看见“脏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聊聊科学
科学角度来讲,这种“看见鬼”的现象的确真实存在,但不是真的能看见鬼,而是大脑所然:
人的大脑有一个区域叫颞叶区,是分管听觉、视觉、嗅觉的地方,也就是与人的认知功能与情绪系统有关。而且,这一区域的海马体,是大脑的记忆区。
颞叶发育不全或不成熟,直接影响人的听觉、视觉、嗅觉,甚至记忆力。
而科学研究表明,颞叶的成熟一般是比较晚的,要晚于大脑其他部位的发育。
所以,小孩子话说不利索,思想不成熟,甚至包括“能看见不干净的东西”,都跟颞叶功能不成熟有着密切关系。
若是颞叶区发生梗死,毛病就更多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老人也有能“看见鬼”的原因。
我们来聊聊心理
小孩身边“看不见的朋友”其实一位假想的朋友,是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伙伴。
是不是所有的宝宝都会有个假想的朋友呢?
不。
但国内研究数据表明,42.7%的学龄前儿童有过假想伙伴。
为什么有的小孩会有自己假想的朋友呢?
现在这个社会,大多数家庭在养娃的同时还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父母都是拼了命的工作,因此常常忽略了家里的宝宝。
有的家庭只能忍痛将宝宝放在老家给爷奶带,有的咬着牙将宝宝带在身边也没多少时间分出来给宝宝。
刚开始宝宝还会向爸妈哭闹,求亲亲求抱抱。
时间长了,习惯了独自一人,开始变得听话懂事了,可以学会自己一个人玩了,也就开始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还能自己跟“自己”捉迷藏了。
这个“自己”就是宝宝想象出来的朋友。
所以,当宝宝一个人玩玩具无聊时,这个“朋友”就出现了,陪着宝宝一起玩耍;
当宝宝一个人看电视时,他会兴高采烈地跟这个“朋友”谈论“小猪佩奇”;
当宝宝打碎杯子时,他会告诉爸妈是他的“朋友”打碎的;
当宝宝晚上一个人睡觉时,他会躲在被子里跟这个“朋友”说悄悄话;
……
比起求之不得的爸妈的怀抱,宝宝这位我们“看不见的朋友”可谓是随叫随到,随时都可以陪伴着宝宝,只要宝宝想他了。
什么时候宝宝会想他呢?
宝宝一个人独单无聊的的时候、害怕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想爸爸妈妈的时候……
再来聊聊“假想朋友”的妙处
1、提供陪伴、安慰,克服恐惧
为什么现在二胎开放后,不管家庭经济有多困难,很多粑粑麻麻都选择生二胎,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大宝生个玩伴。
没有伙伴的童年是残缺的,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悲伤的。
但是很多时候小孩父母的陪伴较少,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时候假想朋友就能很好地扮演起伙伴的角色,陪着宝宝成长,减少孩子的孤独感。有的孩子将“假想的朋友”赋予在小玩偶娃娃上,让其陪伴睡觉,克服自己的恐惧。
2、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假想朋友没有固定的性别、特点、年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赋予这个朋友以特点,什么时候让他笑什么时候让他哭都掌握在孩子手中。
3、开拓孩子的思维、开发智力
孩子会跟假想朋友玩角色扮演、对弈、比赛等,能有效开拓孩子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孩子的智力。
对待孩子的“假想朋友”,粑粑麻麻不要太过惊慌,要真诚接纳,千万不能打击孩子。
不能对孩子说:
“别瞎说,这儿哪有什么人?”
“宝宝看错了,这只是小熊,小熊是不会说话的。”
“乖宝宝时不能说谎的哦,这里只有宝宝一个人,没有其他人。”
……
但是,假想朋友毕竟不是真的朋友,更不是父母,对孩子来说,童年是最珍贵的回忆,而童年有父母的陪伴是最大的幸福。如果粑粑麻麻能给予宝宝更多的陪伴,孩子家乡的朋友自然会慢慢消失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头就没法养你。”
生活的艰难与无奈每个人都有。
对于实在为生活所迫的粑妈,也不用过于担忧,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大脑颞叶越来越成熟,“假想朋友”也会慢慢消失。
愿未来每个孩子都能过个有父母陪伴的童年。
榴莲麻麻:高知宝妈一枚,曾留学于德国,硕士研究生,坚持科学育儿理念,关注“孩砸别闹”将自动获取榴莲麻麻的私号,等你一起做优秀妈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