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12 評測
最近因M1系列的好表現,讓許多人想起apple之前砍掉的MacBook 12,甚至希望復刻
剛好有機會入手一台17年的頂規,就來分享一下機體設計的特色與缺點,並從設計層面討論取消產品線的可能原因,和2022的使用體驗 (仿造一下yt們的 ____ still worth in 2022 ?)
2015年,apple發佈首代new MacBook,那外型與極輕的重量吸引不少目光,著實令人讚嘆電腦工藝的進步;也是Intel時代中評價最兩極化的機種
在還沒有iPadOS、沒有Magic Keyboard的那時,一台輕薄、美型、又可以完整運作桌面系統的筆電一直是許多行動商務者的夢想,而new MacBook實現了。與此同時帶來的是高昂的售價與其價格帶不相符的CPU效能,可以說是MBP的價格、eeePC的效能
Apple也在續推兩代之後開始淡化產品線,最後回歸Air與Pro的雙路策略,new MacBook正式劃下句點,許多人認為是它高昂的售價造成,不過也有其他因素使然
有一說認為是Intel CPU太爛,確實Intel有一部分的責任
Intel後續對Core M的策略其實像在打模糊仗,架構及制程問題為了效能只能把功耗再往上拉一點,17年還用Core i的方式命名(當時被批評是魚目混珠,想欺騙消費者),顯然就有一點想淡化這個產品線;最後Core M變成了Y系列,預設功耗也還是比Core M高一些 (接近Core M功耗的目前是Celeron系列,但是是去掉一些Core i的獨有功能區分定位)
而除了Intel,成也設計、敗也設計
Apple在其創新設計有:蝶式鍵盤、極小化主機板、無風扇散熱、充電傳輸all-in one的USB-C (同時也是only one)、堆疊式電池、超薄的螢幕面板。與其說這是產品,倒不如說是完成度極高的概念機。但這些嶄新的設計就完全沒有缺點嗎?
設計缺陷
無風扇設計
只要是熟知電腦零組件的人,都知道散熱對電子元件的重要性;如果不能把熱有效率地逸散到機身外,內部元件就會發生加速老化或是虛焊、脫焊的問題
MacBook的散熱設計不同於過往機種將主板固定在鍵盤面,而是在底殼中上處(喇叭開孔的下方),接觸CPU散熱片的底部為主要散熱點(應該是有石墨片將熱量往兩側散出);周圍有邊框包覆,這邊框不只是固定主板而已。在MacBook的料件中有一項稱為logic board thermal interface pads,這些pad是貼在邊框側邊也貼齊主板邊緣,也就是說主板的熱還可經由邊框傳導至上方鍵盤處(鍵盤側對應邊框位置是沒有貼隔熱,但邊框處有做緩衝),同時也傳導至螢幕連結處(喇叭開孔的中間),與外媒實測的溫度分佈圖相同
ref: Retina MacBook 2015 Teardown, iFixit
ref: Apple MacBook 12 (2017) Laptop Review, NotebookCheck
那這樣的散熱設計會有什麼問題呢?
設計不是主因,主要出包在apple在CPU的功耗調度(後續實測會提到)。依照Intel官方的規格資料,Core M的場景功耗是4.5W,在這個功耗下的發熱量這個設計可以鎮壓,但turbo boost參一腳的情況下就沒有這麼單純……
上市後不時出現CPU掛掉或症狀奇異的故障案例(找不到硬碟、無法開機等),就算到最後一代也還是有發生死機問題。雖然說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也有關係,但這應該是當初設計就該考慮到的……可是它是apple,美型設計最大
蝶式鍵盤
蝶式鍵盤相較傳統鍵盤可以縮減更多的厚度,但也發生蠻多的問題
蝶式鍵盤因為與剪刀腳的設計有著角度較大的作動機構,還有特殊的敲擊設計,讓整體鍵程較短外(爽度不足?),當入塵或機構老化時容易發生連點、點擊失效、敲擊手感軟化的情況(且這兩個因素很快就發生…)。apple後續為了補償使用者推出免費維修方案(但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持續改良鍵盤兩年,卻也是止不住使用者抱怨的聲浪(及訴訟),而在2019年回歸傳統設計
雖然說鍵盤損壞與使用者習慣也是其中一個因素,但鍵盤設計容易損壞,對於文書使用者也絕對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原廠維修就是換整個上蓋,爆貴)
USB-C
在MacBook 12採用後,後續Pro和Air也開始縮減連接埠的數量,連MagSafe也就此砍掉(最近還是加回來了),雖然使用者初期怨聲四起,但後來第三方大量的配件上市後就抵消掉這問題。(也被說買MacBook一定要買外接週邊變相讓廠商賺錢)
當時的apple可能覺得在極端的體積縮減下,減少連接埠的數量(減少主板面積)及厚度(HDMI SD卡槽)是一種還不錯的解法,並想要以雲端為主的想法設計筆電。但在USB-A還盛行的2015年,有如掛行動(尿)電源(袋)般的HUB絕對是無法忍受的存在 (雖然後來大家也已經習慣購新機買週邊啦,看看各大論壇每年的週邊詢問文)
這對當時的筆電市場算是一個缺點啦,不過現在來看是apple成功的以設計轉變使用者習慣的極佳案例
堆疊式電池
ref: Retina MacBook 2015 Teardown, iFixit
在發佈會上有提到,電池的設計不是四方形,而是相互堆疊貼在底部,非常有效地使用機身內部空間;底部主板的邊框外除喇叭及預留給螢幕排線的空間外,剩下的也通通都是電池。只不過當主板的熱量過多而更加擴散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電池。許多人在多年的智慧型手機使用下,知道電池運作溫度是在一定範圍的,如果溫度太高容易老化、蓄電量下降;其實apple是知道這一點的,鍵盤下方兩側置腕處也是電池的空間。堆疊設計下可以完美服貼並充當散熱面板將電池的熱傳出去(筆電電池很多都是貼在置腕處下的)
但,過於緊湊的空間造就電池散熱的限度(上方打字時手腕貼著、下方吃到CPU的熱),並且採用堆疊式更是雪上加霜,快速老化、壽命變短就是它的宿命
更薄的螢幕面板
Apple為了將機體變得更薄,除了採用更薄的面板外,更將螢幕的T-CON(所謂的邏輯板)移到主機處,讓柔性排線暴露在轉軸;雖然整體看起來變得更一致(15年款的螢幕底部還有一段檔板,裡面藏著T-CON到主板的排線,還有Wifi天線),但也發生更大的問題
這樣的設計繼續延用到之後的pro/air上,形成有名的排線門(flexgate)和灰塵門(dustgate),許多使用者遇到的螢幕顯示問題多半都是這兩個問題造成的,而排線另一端是在面板裡面,全貼合設計的關係原廠維修只能更換上蓋模組(很貴);雖然apple有推出召回方案,但在設計沒有改變下更換也只是一時的,反覆開闔一段時間後一樣會壞掉;第三方維修有發明其他辦法(飛線、延長排線),或是把面板重新拆裝換排線都算是暫時解決,排線接太長塞不進機身,太短又容易斷,以設計手段加強維修難度,計畫性淘汰的陰謀論似乎也能在工藝設計極佳的apple見到
ref: Is it posible replace a cooked t-con board?, iFixit
現在延用舊模具的 m1 air / m2 pro應該仍有上述的顯示問題(14/16 pro和m2 air是新的設計,而且換了一個新的開闔感應器,感覺是想收集新設計轉軸的轉動資料,但也被猜測是為Face ID布局),使用者只能常常注意轉軸的異物入侵和不要頻繁開闔外,也要祈禱不要太快壞掉……
上面說完了一堆設計上的壞處,實際體驗還會好嗎?17年的頂規(i7/16G/512G),看看在2022的現在,體驗會不會一樣
實際上手體驗
以下會融合一些過去外媒的評測資料配合感想來敘述,測試數據並無完全實測,數值參考即可
CPU跑分
雖然對無風扇機種有些殘忍,但還是要來跑一下Mac上兩大最常見的benchmark:Cinebench R23、Geekbench (PL1/PL2 7W/13W、室內溫度31度微風至無風、置於木質桌面、diode初始溫度47~48度)
熟知Intel CPU的都會知道PL1/PL2功耗調整,但apple為求極限效能只有針對CPU溫度,大約是CPU到達80~90度時就會開啟速度限制,回到50度才會恢復滿血。一開始想說不是Core M嗎,開個機看到CPU功耗可以飆到U系列的15W是不是不太對?仔細看設定才發現預設的功耗上限都設在45W,也就是說只要溫度允許就會一直超頻至可以允許的最大功耗,也難怪會過熱
因此開始著手以下PC常用的最佳化流程:
散熱結構加強
首先拆機換散熱膏,後來覺得好像不太夠,於是放銅片進去變成三明治結構(但要注意厚度變厚,鎖蓋跟裝回底殼要小心),雖然核心降溫的效果變快了,但跑cinebench的時候還是有速度限制的問題,後續發現與底殼是否可有效散熱也有關係。如果在木質桌面因為蓄熱問題很容易降頻,看來是先天限制
<2023/5更新> 有人發現用相變片取代散熱膏效果會更好,因此筆者也基於試驗精神安裝(但要注意加入相變片的厚度已經無法容得下最外層的矽膠導熱墊,需移除),結果如下: (PL1/PL2 9W/11W,室溫29度、置於木質桌面、微風至無風、diode初始溫度約40度)
因為環境溫度的關係,這裡PL1的設定有稍稍往上拉一點,CPU最高溫約80度(可能是散熱有再改善或是室溫夠低),可以看到兩大跑分的結果都有再提升(Geekbench 單核+1.5%/多核+7.3%、Cinebench +16%)
(這部分當時也有人對m3 i5 i7全系列作連續跑分測試,發現散熱設計沒有辦法壓住m7與apple功耗設定所產生的熱量)
關掉turbo boost
既然容易過熱,那關掉超頻總行了吧?萬萬不可
macOS上有一個很有名的turbo boost switcher,可以一鍵關掉增加續航、減少發熱,也可以登入時就全時運行(但這個沒有辦法在開機時就啟動,是個小缺點)
實測關掉之後只能跑預設的4.5W,反而操作變得不流暢(別忘了這是7代Core M),雖然全時溫度可以降到50度以下(室溫30度),但系統操作不順暢根本不能用(估計是macOS在動畫方面需要GPU的協助,跑mission control的慢動作就要到2W,會吃掉CPU的效能功耗空間)
CPU降壓、限功耗
既然散熱看環境、關超頻也不行,那我把CPU降壓跑可以吧?
如果不愛更新系統的話,可以
由於2019年出現Plundervolt漏洞,後續intel已經用BIOS與硬體設計手段將電壓調整封鎖,apple也在2020安全性更新EFI,因此筆者的機器注定無法調整,只能從降功耗著手(代表效能與過熱只能取其一……)
最後透過第三方軟體voltageshift設定功耗上限(目前設定在7W/13W),近期室溫30度的情況下,雖然冷開機後核心溫度還是會飆到80度以上(機身底部微燙),也觸動溫度的能耗限制,但待機溫度很快就會降下來並解除運作限制,不會再像沒有限制時接近90度或以上的溫度,差不多接近此散熱設計下的最大負荷
(有興趣者可以搜尋voltageshift的github頁面安裝及調整,需要關閉部分SIP設定,不知道什麼是SIP的人建議不要操作)
但這個調整還是有個但書,進入恢復模式或安全模式、更新或重灌系統,功耗還是會變回預設的45W,在這些情況下的使用建議放在金屬平面並拿散熱良伴—風扇在旁邊吹,以免MacBook熱衰竭(開機的apple變色或許就是熱衰竭前兆)
鍵盤
因為手上的機子並不是全新的,可以感受到部分鍵有老化現象,整體點擊觸感不太一致,會影響盲打時的手感,需要習慣一陣子。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鍵程相比於傳統鍵盤較短,喜歡敲鍵盤而不是點鍵盤的人可能會比較失望;不過在現在大家習慣手機平板的觸控鍵盤後再回來看這個蝶式鍵盤,可能就不覺得難用吧
(現在鍵盤料件蠻好找的,等壞很多再來換也來得及)
應用場景&續航
既然是攜帶為王,這類的產品的主要場景大多就是不繁重的混合文書作業,再搭配中等的網頁瀏覽與影音需求;玩遊戲或虛擬機之類的用法就別太勉強它
<以下使用為調整過功耗、加散熱銅片、macOS 12.5.1的體驗結果,非出廠原始狀態之評測>
外出攜帶
重量與先前寫過的Galaxy Book Pro有著差不多的重量,但MacBook的機身為鋁合金,金屬質感較強烈,也有一定程度的抗變形能力;雖然和新款MacBook Air 13的重量差不了多少,不過小巧的機身在外出攜帶上比較容易(比A4再小一些,厚度也差不多就是現在的air)
螢幕面板設計的問題,包包裡不能塞太多物品,造成螢幕壓力的話面板很容易破損。這問題到現在的M1 Air都還有零星案例,建議放進有緩衝設計的外袋再拿出門
影音體驗
經拆解可以看到喇叭模組是左右各兩個單體,猜測應該是有分中高和低頻,這為音質帶來很大的提升(相較於2015年的MBP),雖然低音部分還是仍嫌不足,但在這個體積的筆電來說已經是很好的表現。
在現在Mac螢幕都有DCI-P3廣色域的年代,MacBook 12只有約67%的DCI-P3,不是專業人士的話其實無法區分差異;螢幕亮度有少一點(~360 nits),強光環境中能感受到反光的問題(還有鏡面玻璃加鍍膜)。 Ref: notebookcheck review
不過僅做文書、追劇、看個Youtube的話,這個發色和解析度已經很夠用了
文書作業
得利於16G RAM的關係,吃CPU效能跑記憶體壓縮的機率下降,整體來說流暢,耗電量中等
(之前MBP 14”的文有提到,macOS會開啟記憶體壓縮,讓使用者有M1 8G = 16G的錯覺,但就會用到CPU來壓縮,這對Intel CPU來說會開turbo boost作壓縮運算反而耗電)
備忘錄+Safari網頁瀏覽
最主要的耗電來自於Safari與備忘錄的iCloud同步,在待機時整體功耗僅有3W上下(Wi-Fi和BT開啟、螢幕亮度60%、鍵盤背光不開啟),CPU的功耗可以來到1W以下(感測器最低有測到0.4W)。因為有調整功耗的關係,整體功耗最大約14W左右,依原廠預設電池容量41.4Wh來看,持續在最大功耗下約有3個小時的表現;這兩個軟體混合使用下的話平均約5W左右,滿電可以到8個多小時,與apple宣稱的9個小時相去不遠。
MS Office使用
Office 目前版本來到2021(365也有上架至App Store),Microsoft已經配合apple的開發框架作調整,已經沒有過去的相容性問題;只是因為apple的安全性要求,各app的體積都蠻大的,首次開啟的時間也比較長,如果沒有重度Office依賴但有硬碟空間焦慮的話建議轉用iWork系列來省空間,或是像筆者先用備忘錄做草稿再轉到google文件再輸出也行。在MacBook的操作也是蠻流暢,這台的效能是跑得動Office的
外接螢幕
筆者現役的螢幕為三星Smart Monitor M8,MacBook 12直接以USB-C輸出延伸螢幕的話可以達到4K60,但應該是GPU效能問題,在記事本的打字變得有點遲鈍,如果要筆電同時開著的話建議挑1080p的螢幕就好
筆者攜帶外出完成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沒有出現效能問題,而且續航的顯示時長令人安心(新電池滿電初估值約6-8小時,最大有顯示10小時過),如果放在2022年的純文書作業也還是蠻不錯的選擇(效能上絕對不會讓你分心(?)),只是螢幕尺寸的關係要多工處理或顯示複雜內容時操作可能就比較麻煩一點
總結
MacBook 12系列作為apple對未來筆電的大膽假設,展現技術力的先鋒確實帶來筆電設計的變革
但也呼應筆者在MBP 14”的文章,創新與實用的拿捏是非常微妙的,創新的同時會帶來副作用,而剛好這些副作用都可以是12吋系列的致命傷
Apple當年在發表會的情境定位是輕巧有型、雲端連線、終端應用。隨時有靈感的文書工作者、需要即時寄送複雜e-mail的商業人士、突然要小修一下檔案的平面設計工作者都可以在桌面系統的MacBook 12隨時隨地連網完成工作及同步資料
而在2022年網頁內容和多工應用越趨複雜的情況,MacBook 12的效能可以適合的場景也越來越縮限,面對Apple silicon的完全過渡、iPadOS的分化、Magic Keyboard、Stage Manager的出現,已明確引導輕文書用戶轉到iPad,12吋MacBook對apple來說確實沒有重新推出的必要……
不過使用者有討論就代表還是有需求,就端看apple覺不覺得這是個推產品的訊號囉
分享此文:Tweet喜歡 正在載入...